10月10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向平教授应邀来访,为本院师生做了题为“完美心态与楷模伦理——以中国文化中天命人伦的关系为中心”的讲座。讲座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历史学系刘义教授主持,陶飞亚教授、刘长林教授、郭红教授、杨卫华教授、袁晓晶副教授、王佳尼博士、韩萧博士、谭锐捷博士、汪瑾卉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黄海波副研究员、赵翠翠副研究员、李辉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涂怡超副研究员、上海市宗教院校服务中心黑颖博士等,共同参与了讨论。本院政治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李向平教授首先以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时代拷问引出话题。 以贴近生活的、易于理解的“等通知”的权力符号、完美心态是否会使世界变好、现代心理的四大毒品:控制欲、完美主义、无限欲望、自我中心等概念进一步展开讲解。
他随后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风-草的比喻关系中,解释楷模伦理带来的中华伦理特质和社会性格。李向平教授提出完美心态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学概念,而是一种政治哲学、经济学、乌托邦理论、美学、宗教学、家族研究的混合体。楷模伦理是被赐封、被定义、被统一的,它设立的制度规则,借助于这种楷模伦理成为对所有个人的道德约定成为秩序。
李向平教授指出中国宗教的特点是崇德报功,并且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梁漱溟、钱穆、饶宗颐的中国宗教观念。他进一步讲述了天命的概念,是将天的神圣地位下降到人格、人心层面。天本为抽象的道德完美对象,而天命是以具体的人为道德完美对象。天地、鬼神、父母、个人流品都是不同类型的完美道德机制,天命的制度设定是一种上行下效的完美道德。
最后,李向平教授指出,道德是完美与分流的绝对机制,天不变,天命不变,命定的道德品位不会变。中国历史是充满道德性的历史,它的实质上在于治心而非治政。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楷模是天教和心教的中介。中国文化以人心至善的思想圣化楷模,把人的本心与天相连接,由天道之诚推导出人性本善。楷模伦理是道德替代宗教的直接结果,在现实中打造楷模伦理,以完美的伦理设计来套装现实。
此次讲座得到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馈与积极提问。与会学者对李向平教授的中国文化中完美心态与楷模伦理的观点做出了积极回应。李向平教授特别就参会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李向平教授曾在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工作20年,并长期担任历史系主任。此次重回母校,李教授也非常高校与老同事和新朋友进行交流。黄海波副研究员、涂怡超副研究员、赵翠翠副研究员、李辉助理研究员等,均为本校毕业生,并已在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影响。
(供稿人:钱智豪、周语)